二十年,两代人 看越女争锋的“前世今生” 上传时间:2009-8-1 |
作者:萍聚萍散,女,59虚岁 阅读:1291, 评论:0 |
当年,我也是从‘选秀’中冒出来的” ——前不久,在第二届“越女争锋——越剧青年演员电视挑战赛”新闻发布会上, 著名越剧小生赵志刚为上海越剧院的一班新“越女”鼓劲打气 始于2006年的“越女争锋——越剧青年演员电视挑战赛”,是新中国成立以来,越剧界第一次借鉴“电视选秀”这种火爆样式,为这个剧种的未来寻找“小赵志刚” 、“小钱惠丽” 、“小吴凤花”等等所作出的一种尝试。 当时,中国戏剧界正值纪念越剧百年华诞。一百年,说长不长,说短不短,以越剧的“短歌长调”来计量, 100岁的越剧恰似“十八相送”那一幕,正是梁祝二人彼此拜别,情深意切的那一刻——再见,我的过往岁月;而抱一抱拳,我们或许有足够的时间,在青山绿水间重逢。 在未来的中国戏剧史中,与文献积淀相对深厚的昆曲和京剧相比,像越剧这样的偏旁剧种,更多承载的将是一种活泼调皮、亦庄亦谐、积极向上的辅助功能,与川剧、粤剧、黄梅戏等地方戏一道,成为构成当代中国戏曲不可或缺的民间话语篇章。 就在粤剧、黄梅戏等地方戏曲尚未找到一种引人入胜的公众传播平台时,2006年,“越女争锋——越剧青年演员电视挑战赛”的出现,不仅为越剧,也为中国地方戏曲找到了一种合乎情理的作秀模式。这一年正是流行歌坛“超女”大肆传播的一年,借这股东风,中国越剧也伺机大做文章,在热闹的表象之下,为自身发展寻找可靠的代言人。 而早在20年前,越剧界就已经下意识地开始寻找自袁雪芬、尹桂芳等中国第一代越剧明星之后的接班人。上世纪1988年,中央电视台举办首届全国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,由当时央视著名播音员刘璐担任主持,那一次,让上海的赵志刚、浙江的何瑛、吴凤花等青年演员崭露头角。在随后的五六年时间里,全国共举办过数次影响较大的越剧大奖赛,包括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茅威涛在内,一干人马,一而再、再而三获奖,从而奠定了他们作为新中国越剧中坚力量的地位。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二届“越女争锋——越剧青年演员电视挑战赛”新闻发布会上,赵志刚为上海越剧院的一班新“越女”鼓劲打气。他说,我当年就是从类似这样的选秀中冒出来的。在以女子越剧为主流的这个行业里,赵志刚以自身独特的“越男”身份,鼓励当下的越剧工作者通过正当竞争的途径,博弈而出,在越剧下一个百年的版图中,找到自己摇曳动人的身影。 二十年·两代人 看“越女争锋”之前世 ——吴凤花 【档案资料:吴凤花,绍兴小百花越剧团主要领导班子成员,中国戏剧表演奖“梅花奖”获得者,小生,攻“范派”】 1988年,吴凤花正好18岁,她以一出范瑞娟老师的《回十八》参加当时的全国青年越剧演员电视大奖赛,获银屏奖称号,相当于三等奖。 和今天剑拔弩张的选秀相比,吴凤花回忆起来,当初对参赛完全处于懵懂状态,“是剧团第一任团长洪春台竭力推荐我们参加的,洪团长现在已经84岁高龄了,当年他觉得我们这一批从艺校出来的孩子,需要站在一个比绍兴小百花更大的舞台上去锻炼,想法非常朴素,几乎没有什么功利性”。 1988年的吴凤花正好从学校毕业三年,没有什么完整的剧目积累,舞台上的表现,主要还是依靠“劈山救母” 、“三看御妹”等传统折子。但初生牛犊不怕虎,吴凤花当年对于参加这样的全国大赛心态很好,不计较输赢,完全没有压力。反而是从2006年开始,她作为剧团领导,为“越女争锋”付出了很大心血,因为知道这些团里小孩子今后遇到的平台“会越来越少”。 二十年·两代人 看“越女争锋”之前世 ——张小君 【档案资料:张小君,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团长助理,中国戏剧表演奖“梅花奖”获得者,小生,攻“徐派”。】 张小君的艺坛争锋记忆,始于1993年,当年她19岁,凭一出徐派折子戏“北地王”参加那一年的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。“那一年,越剧界共有5个‘北地王’参加比赛,她们都在唱腔上做足功课,模仿徐玉兰老师,很惟妙惟肖。我那时比她们先进一步,我找了京剧老师一道,帮我在身段设计上做了很多功课,我也唱徐派,恭恭敬敬地唱,但我在临场时有很多新鲜的动作,有京剧身段,这样的借鉴,为我加分很多,评委老师觉得我是一个有思想的小越剧演员,对我刮目相看。” 那一年的大奖赛,改变了张小君作为一个越剧学员的命运。她在那一年的赛事后得以见到徐玉兰,并得到老师的多次言传身教。“我记得我当时是坐轮船,从宁波的码头去上海参加比赛的,上船时刚好感冒,吃了一片感冒药,昏昏沉沉坐在甲板上,浑然不觉未来的数个小时后,作为演员,命运或许就此有所改变。” 二十年·两代人 看“越女争锋”之前世 ——夏燕平 【档案资料:夏燕平,浙江卫视资深电视传媒人,曾担任1988年全国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舞台文字记录】 夏燕平对那一年的越剧选拔行动,记忆最深的地方是“很专业”,“记得当时担任评委的是那些老一辈的越剧艺术家,就是‘十姐妹’当中的那些,还有当时的文化厅厅长们,现场打分,去掉一个最高分,一个最低分,主持人是中央电视台的女主持人刘璐”。 与2006年的“越女争锋”相比,夏燕平认为当年的那场比赛尽管在信息化、娱乐化、资源化方面非常落后,但那样的比赛“毕竟电视媒体那么薄弱的情况下,那种‘选秀’的样式在当时是十分稀缺的,影响力极大”。 夏燕平用类似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“第一届高考”的样式来形容1988年的这场越剧电视大奖赛,“选手们有一定的处世积淀,和今天的人们相比,那种文化的储备性似乎更强一点”。 |
日记评论 |